top of page
0912_不小盟設計稿_關於我們_Banner.jpg
陳儀.jpeg

陳儀|不小盟理事長

陳儀,新北市政府秘書處性別平等委員、台東縣政府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打滾10年,嘗試在體制內推進深信的公平正義,從無到有建置全臺地方政府第一個性別平等辦公室,陪伴各局處落實性別正義,既是規劃者也是倡議者,自認是最不像公務員的公務員。

發現基層萬千努力可能抵不過高層一句話後,曾轉戰立委辦公室,期許自己是公部門和公民社會的橋樑,企盼從法案推動改革。臺灣很好,一定還會更好;最困難但永遠不能停下來的,是持續不斷的溝通和相互理解。

發起緣由

現在孩子們的性平教育從國小才開始,家裡有2個孩子的我,知道國小才開始太慢。但臺灣35歲以上的成年人沒有受過性別平等教育,怎麼從小教孩子性和性別,成為這世代家長巨大的焦慮。

 

我們希望能夠和所有不會教小孩的家長一起,學會教小孩。

周雅淳.jpeg

周雅淳|不小盟秘書長

周雅淳,「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粉絲頁」作者,有一個十一歲小孩,單親媽媽資歷十二年。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不只是受害者:性暴力創傷經驗與自我重建」,教育部部定性別平等教育講師,專長性、性別、性侵害防治教育,有超過六百場相關授課及演講經驗。

 

自2007至2021年間,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及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兼任講師前後共十年,開設性別理論及性別教育等相關課程;2015-2021年間,她是勵馨基金會花蓮分事務所性別與倡議專員,除大量公眾教育、法案倡議外,在2019年勵馨創設Aher性╱別教育體驗中心花蓮館時,負責教案及場館導覽內容設計。2021年下半年後,她和朋友們成立「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九月之後,進入東華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班就讀,期待更精進自己在兒少心理、早期治療等方面之專業知識。

發起緣由

從2013年移居花蓮、2015到2021年在花蓮勵馨擔任倡議工作以來,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許多受傷的孩子、被社會指責為失職的父母、應該負擔照顧者角色卻傷害了小孩的各種機構;但同時,他們也可能是故作堅強但以叛逆作為掩飾的小孩、想愛孩子但沒有力氣愛因為自己已經充滿創傷的父母、想要有所變革卻受限於制度結構的機構工作人員。

 

彷彿在平行時空一般,我身邊充滿了焦慮地在親職中做各種選擇的照顧者,包括我自己也無法倖免。我們總想要「做到最好」,例如母乳配方奶之爭、各式各樣的育兒商品團購、從幼兒園開始一路的就學選擇、教養知識與親子關係。我彷彿跨足在兩個完全不同的育兒世界,但這兩個世界的孩子和教養者,都各有各的困難與焦慮。

 

也是這樣同時跨足兩個世界的經驗,讓我在2020年決定要暫停在花蓮勵馨的倡議工作,重新考進東華諮臨所為取得直接服務的證照作準備。原本以為從2021年開始,要度過四年暫離倡議戰場、專心唸書的生活,結果在年初某日,本來就因為各種性別議題倡議而熟識的小凡、玉華、陳儀、淑婷在台北聚會,當天四個人很激動地打電話過來,七嘴八舌地說:「雅淳!我們決定好了!我們要做一個協會!當然一定有你!」

 

回想起當天電話中充滿興奮和混亂的聲音還是覺得非常好笑。總之在接下來的半年內我們讓整個組織慢慢成形、想要討論的議題也有高度共識了,我自己覺得非常珍貴,去哪裡找這樣一群就算有一堆斜槓身份還是充滿熱情與行動力的伙伴呢。

 

不小盟就是這樣出生的。

曾穎凡_edited.jpg

曾穎凡|不小盟常務理事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畢,領有中等學校英文科教師證書。筆名凡妮莎,於2004年開始利用社群媒介(部落格Youtube粉絲專頁IG),介紹全球生理用品給台灣女性。因了解產品特性而創業,2010年開賣台灣首支塑膠導管棉條,2015年成為月亮杯群眾募資計畫發起人,總集資金額達新台幣1,135萬元,並於2017年取得販售許可、而後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修改相關法律完成。2022年發起台灣第一片月經碟片群眾募資計畫,總集資金額達新台幣2,045萬元。

 

長期在台灣推廣生理期教育,為「生理期選擇權倡議小組」成員之一,專注於女子運動選手的生理期權益,演講百場以上,同時著有「小月飼養日記」。

 

最喜歡的事情:在講座現場感受女同學們閃閃發亮的求知眼神、還有男同學們跌破眼鏡的性教育時光。

發起緣由

每次在生理期講座的過程中,我常都誤以為自己是在開性教育的課程,因為當我對女孩說「陰道內部只有前三公分有感覺」時,可以看見男同學也露出了「原來是這樣啊?好險!」的表情。

 

這個社會讓「男孩長大成為男人」的過程中感到多麼焦慮?我身為母親又可以為我們家的兩個男孩做點什麼?這是我發起非營利組織的目的。

李玉華_edited.png

李玉華|不小盟常務理事

李玉華 Christine,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創始成員之一、現任該聯盟副理事長、社團法人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副理事長,同時為台灣「童年與遊戲」讀書會召集人,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ENCFC成員(台灣特公盟代表)、世界都市公園 WUP大會及英國自然歷史聯盟NHC跨界溝通Communicate20大會國際案例講者。世新英語系、英國 University of Bristol 教育研究所畢業,著有《公園遊戲力》、《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和《兒少視角的城市(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

 

當媽之前,很愛和伴侶在世界各地走跳,曾在台經院、評鑑中心、世新大學及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擔任研究及教職。當媽期間,除了創建家長自學性別研究社團關注性別議題之外,幾乎都在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社群、做兒少遊戲空間和孩子參與表意權利的各種推展,而也真的是在生小孩後,才發現自己被孩子驅使的能動性比想像中還要大。

發起緣由

我來自中產家庭,對性別議題終極關懷的顯著表現,是在大學時廣泛閱讀英語文本後,發現女性主體現身給的我能感,是嚴厲的家庭及學校教育不曾給我的,於是開始對相關議題投注關心,甚至在英國唸語言教育時,研究都緊扣性別在教材教案、職場、公共空間及社會文化的呈現,因為那對一個孩子會有深遠的影響。

沒有好好當過小孩且當媽後也不會教小孩的處境,太需要各方資源和支持,何不將過往獲得的經驗值和執行力,也轉變成其它人的資源和支持呢?不小盟,就是一個「媽能 Mom Can / Mom Power」的能量力場。

212499583_2964083757204391_5308581046738428917_n.jpg

諶淑婷|不小盟常務監事

諶淑婷,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是一狗兩兒三貓的媽媽,也是寫書、寫繪本的作家,同時兼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講師。

因為重視性別平等,身體力行投入性平教育推廣與生產改革的倡議,希望台灣兒童可以從出生就獲得友善對待。因為每天有非常多的孩子在這個世界誕生,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的長大,如果能以一己之力,讓每個孩子知道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懂得友善對待彼此、善待自己,這個世界就能共好。

個人網站「喵的打字房」,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一百萬個親親》,合著《餐桌上的真食 》、《遜媽咪交換日記》。

發起緣由

從當媽媽的第一天起,我就深刻感受到社會對性的誤解與歧見,是如何左右孩子看待世界與自己的眼光。

 

成人總是只想「糾正」,希望孩子過得普通順利,卻總是造成悲劇。我想用有趣、簡單、平等的方式,讓孩子認識性、談性別、尋找自我認同,相信自己有和他人不一樣的權利,知道自己的誕生是最美妙的奇蹟,這就是一個母親最簡單微小的目標而已。

bottom of page